近年來,各金融機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大對農業產業的金融支持,但農村金融長期面臨著風險管理難、產品匹配難、經營主體財務信息不完善三大難題,成為影響農村金融供給的重要因素。作為專注支農的政策性擔保機構,全國農擔體系專注支農支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增信,緩解銀行風險管理難題和后顧之憂,積極搭建“政銀擔”合作機制,構建起信貸資金“ 下鄉入村” 的順暢路徑,增加農村金融有效供給。目前,全體系累計擔保金額超過10000億元,在保余額超過3800億元,占全國涉農融資擔保在保余額達60%,已成為擔保支農行業的主力軍。
堅守政策性定位,做到真支農、支真農。全國農擔體系專注“支農”“ 支小”,深耕農村金融市場,集中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 融資貴” 問題。全體系單筆10萬元~300萬元的政策性業務占比超過95%。戶均在保金額僅31萬元左右。支持行業方面,種養殖業在保金額占比70%左右,農產品初加工及流通占比25% 左右,貫徹了“專注支持農業”的政策性要求。支持對象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保占比超80%,服務對象較為精準。
服務網絡下沉至基層,業務覆蓋面持續提升。全國農擔體系逐步將分支機構及人員下沉至市縣、基層,已建成上下聯動、緊密可控、完整高效的“國家-省-市(縣)”三級服務體系,能夠更精準、高效、快捷地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服務。全國農擔體系自有市縣級分支機構超過1100家,共有專職員工超過4000人。隨著基層服務網絡逐步完善,農擔政策覆蓋面顯著提升,農擔體系已成各級地方政府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政策工具,對全國縣域范圍業務覆蓋率達到98%,農擔業務規模超過1億元的縣達1764個,超過3億元的縣1009個,超過5億元的縣 629個,超過10億元的縣235個。
開發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擔保產品,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可獲得性。一是結合農業農村“輕資產”特點,創新反擔保方式。對10萬元~300萬元的政策性業務,以信用反擔保為主,不斷探索農機、養殖圈舍、生產設施、生物資產等非標抵質押物反擔保,降低擔保準入門檻。二是根據產業生產周期、成本、收入等關鍵要素,設置適配產業特點的授信額度、擔保期限及還款方式。特別是針對林木、水果等生產周期較長的產業,優化還款方式,推出長周期產品。
持續深化銀擔合作,不斷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國家農擔公司與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開展“總對總”戰略合作,確立了“風險分擔、利率優惠、不繳存保證金” 三項基本合作原則,各省級農擔公司與超過1800家地方金融機構建立合作,全體系獲得銀行授信金額1.2萬億元。2022年全體系平均擔保費率0.5%,平均貸款利率5.1%,平均綜合融資成本5.6%左右,遠低于全國農村綜合融資成本。“總對總”戰略合作銀行平均利率低至4.5%。各省級農擔公司與合作銀行密切協作,不斷創新合作模式,優化業務流程,聯合開發出一系列符合農業農村特點、易推廣、可復制的擔保貸款產品。
強化政擔合作,成為地方政府推進三農工作的有效抓手。全國農擔體系的服務對象、服務領域、目標任務與各級政府農業發展規劃高度契合。目前各省級農擔公司已與超過1300個市縣級地方政府簽署了合作協議,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 年末,政擔合作縣累計擔保規模超5000億元,占全體系累計擔保金額一半以上。實踐證明,良好的政擔合作機制增強了投入三農領域的內生動力,充分體現了政策性導向,是落實國家重點支農政策、放大財政支農效應的機制創新,打造了政擔協同支農新局面。
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創新農村金融供給方式。近年來,全國農擔體系按照“業務信息化”“風控數字化”兩步走的節奏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工作。國家農擔公司研究制定了《國家農擔公司數字化轉型信息化五年規劃》《關于推進全國農擔體系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全體系數字化轉型的任務目標、實施方式、發展路徑。各省級農擔公司快速推進,業務處理效率及風控精準度大幅提升,客戶融資體驗感顯著改善。山東、河南、浙江等省級農擔公司引入多渠道數據,打造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據信息庫,實現了大數據篩查、項目實時監控等功能,安徽等省級農擔公司已建成數字化自主獲客平臺,多家省級農擔公司不同程度地實現了與合作銀行的系統對接,打通了業務全流程中的數據信息壁壘。
聚焦國家重點支農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效能。一是全力支持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助力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國家農擔公司深入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相關要求,組織召開“銀擔支持大豆和油料作物生產工作推進會”,引導全體系為大豆和油料作物生產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全體系累計支持大豆和油料作物種植項目6.6萬個,擔保金額超165億元。大力支持糧食及生豬等戰略農產品生產,糧食種植累計擔保金額達1700億元,相當于支持超過3億畝的糧食種植,生豬養殖累計擔保金額約500億元,相當于支持了超4000萬頭生豬養殖。二是充分發揮政策性農擔的減貧致富功能,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服務力度。全國農擔體系對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現了業務全覆蓋,陜西、青海、云南等多家省級農擔公司研究制定了重點幫扶縣專項支持方案。至2022年末,在重點幫扶縣累計擔保金額306億元,縣均擔保金額1.9億元。三是配合農業農村部積極推進“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活動。2021年5月以來,全國農擔體系全力配合農業農村部推進“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活動”做深做實,全面推進常態化服務,加快拓展業務。積極參與信貸直通車“鄉村行”活動,配合農業農村部及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完成掛圖設計,印制及初步分發宣傳掛圖超過60萬份,聯合合作銀行多渠道開展宣傳,著力提升直通車活動的惠及面及影響力。四是大力支持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準建設的1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累計支持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擔保項目超過19萬個,擔保金額超1300億元。
嚴守風險防控底線,確保長久發揮政策效能。不斷完善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看人、看事”風險評價模式,開發產業風控模型,強化全體系風險評估評價及預警機制,做到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2022年,全國農擔體系代償率僅為1%左右,成立以來累計代償率1.3%,均呈下降趨勢,遠低于行業平均代償率水平。33家省級農擔公司平均撥備覆蓋率超過200%,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構建起穩固的風險防控屏障。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