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三级农村妇女在线播放_www.色涩_性欧美长视频免费观看不卡_惩罚女翘臀跪趴求打屁股视频

新聞詳情
堅持“重中之重” 銳意改革創新 在鄉村全面振興中彰顯財政擔當
2021-07-16 17:00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成立以后,充分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把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組織推進人類歷史上規??涨?、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徹底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任務,接續奮斗,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財政部門始終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全面落實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聚焦聚力,把“三農”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不斷創新財政支農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全力保障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譜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代華章。


在高質量發展中積極作為

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日益完善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縱觀我國農業的發展史,也是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日臻完善的發展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持續出臺了一系列支農強農惠農政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不斷優化完善,逐步實現了對農業農村從“以農養工、支城”到“多取少予”“少取多予”,再到“優先發展”的根本性轉變。


起步階段(1978—1997年):上世紀80年代,我國農村以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改革為核心,掀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從1982年到1986年,中央連續五年發出一號文件,取消了1953年開始實施并連續實行了30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政策,逐步改變通過把農產品定價低于其自身價值、拉大工農產品交換價格“剪刀差”來積累工業化、城鎮化資金的政策。同時,中央對鄉鎮企業實行信貸、稅收優惠,設立了農業發展基金(后改名為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并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安排發展糧食生產專項資金。進入90年代,建立糧食收購保護價制度,設立了糧食風險基金等國家專項儲備基金,強化了農產品市場調節的功能。


過渡階段(1998—2002年):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和長江流域百年不遇洪災影響,中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成為投入重點。同時,為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業生產,1998年國家開始著手研究農村稅費改革,2000年率先在安徽省開展試點,實行“三取消、兩調整、一改革”政策,2002年試點擴大至全國20個省區。


形成體系階段(2003—2012年):黨中央作出了“兩個趨向”的判斷,認為我國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確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這十年,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基本形成以促進糧食生產、穩定農民收入和兼顧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以價格支持、直接補貼、生態資源保護獎補和風險防范補貼等多個板塊政策為主要內容,相對廣覆蓋、低標準的農業補貼政策架構。


深化改革階段(2013年以來):這一時期我國農業基本盤總體穩定,但也遇到“三量齊增”、兩個“天花板”、兩道“緊箍咒”等挑戰,黨中央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重大責任,不斷加強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確保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一是推進農業“三補合一”改革。2016年,按照中央“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總體部署,中央財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農業發展新形勢,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將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種糧直補整合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推進農業“三項補貼”由激勵性補貼向功能性補貼轉變、由覆蓋性補貼向環節性補貼轉變,提高補貼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一部分用于耕地地力保護,鼓勵引導農民保護耕地,提升耕地地力,實現“藏糧于地”戰略目標;一部分用于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特別是支持建立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解決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二是不斷優化完善耕地保護政策,夯實糧食高產基礎。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2019年,財政部整合相關資金設立農田建設補助資金,著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2019—2020年,財政部共安排農田建設補助等資金1396.28億元,其中2019年694.23億元,2020年702.05億元,會同有關部門共推動落實新建1.6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含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4億畝),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2021年中央財政安排農田建設補助資金787.8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同時,支持地方政府積極拓寬一般債券、土地出讓收益等多元化投入渠道,為建設好高標準農田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支持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面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黑土地保護。2020年中央財政安排16億元,啟動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支持在適宜區域推廣保護性耕作4000萬畝。2021年新增12億元,年度資金規模達到28億元,支持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擴大到7000萬畝。

 

 

來源:昵圖網


三是堅持質量興農,支持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種業振興。2013年,會同原農業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單位發起設立現代種業發展基金,重點支持具有育種能力、市場占有率較高、經營規模較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推動做大做強民族種業。支持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自2017年起,中央財政通過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支持各地突出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融合、農戶帶動、技術集成、就業增收等功能作用,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示范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農產品倉儲保鮮設施建設。通過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支持和指導地方采取財政獎補、貸款貼息等措施,重點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設施,解決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先一公里”問題。

四是推進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2014年以來,財政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啟動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東北地區實施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水稻主產區實行稻谷補貼,成為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推動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一項重要舉措。

五是持續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政策體系。開展退耕還林還草、草原生態保護補獎等重大生態保護政策,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和有機肥替代整縣試點,啟動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會同有關部門啟動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特別是2020年,在原計劃安排92億元資金已全部落實到位的基礎上,又新追加資金38億元,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達到130億元,為地方做好長江禁捕退捕相關工作提供了堅實基礎。

六是加快解決水利薄弱環節。支持南水北調一期工程建設,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支持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增強農業農村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支持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水資源集約利用。支持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堅持集中連片統籌規劃,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美鄉村。支持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推動逐步實現采補平衡。支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支持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強化河湖管護。對庫區移民持續幫扶,促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發展。


與此同時,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生產力解放、提升和農業生產關系變革、重構的驅動作用。農機購置補貼是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項重要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也有明文規定:“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應當分別安排專項資金,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買國家支持推廣的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給予補貼?!?004年政策出臺至2020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392.42億元,惠及范圍不斷擴大,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累計扶持3800多萬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各類農機具4800多萬臺(套)。2021年中央財政繼續加大投入力度,新增20億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年度資金規模達到190億元。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支持推動了我國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為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在歷史偉業中主動擔當

支持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針對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確立了以貧困地區為重點,實施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扶貧開發政策。1980年,中央財政建立“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支持貧困地區農業、鄉鎮企業、基礎設施等事業的發展。1982年,我國啟動實施甘肅河西、定西和寧夏西海固地區(以下簡稱“三西”)專項扶貧計劃,中央財政設立“三西”農業建設補助資金,拉開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扶貧開發的序幕。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改變貧困地區面貌的指導思想和政策原則。1986年5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后更名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門負責扶貧工作。扶貧任務較重的省、市級政府也都成立了扶貧機構。1986年,國家首次確定331個貧困縣,劃定貧困縣之后,黨和政府以專項扶貧為基本手段,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中央和地方專門預算安排財政扶貧資金,堅持到村到戶,使貧困對象直接受益。


1994年3月,國務院頒布《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決定從1994至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力爭用7年左右時間讓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實現溫飽。這個扶貧開發行動綱領具有明確的目標、對象、措施和期限,在新中國歷史上屬于首次。以該文件的公布為標志,我國的扶貧進入攻堅階段。針對貧困地區,財政加大資金投入。整個計劃實施期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127億元,是前一階段資金投入總量的3倍。1996年,中央政府又對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提出最低配套資金比例(30%—50%), 要求地方專門撥出扶貧資金,用于國家貧困縣。此外,政府還調整了扶貧資金投放的地區結構,原來用于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中央扶貧信貸資金和新增財政扶貧資金,1994年之后全部投入中西部貧困地區。


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實施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以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為首要目標,確定了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財政逐年增加扶貧開發投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強扶貧資金管理。2001—2010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財政扶貧資金1440多億元,年均增長9.4%。2011年,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扶貧開發總體目標——到2020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并確定了11+3個連片特困地區。中央財政繼續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和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連片特困地區,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并取消貧困地區公益性建設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