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農產品加工業是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是離“三農”最近、與百姓最親的產業。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部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按照“農頭工尾、糧頭食尾”指示精神,引導各地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突出融合帶動,著力打造農產品加工業升級版,培育鄉村產業振興新引擎。
(一)產業運行穩中向好。生產持續發展。2018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14.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0%;實現利潤總額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3%。今年1-4月,營業收入4.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4%,利潤總額3236億元,比上年增長7.9%。質量效益提升。2018年,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0.5元,同比下降0.7元,低于工業平均水平3.4元;利潤率為6.8%,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達7.9萬家。年營業收入過100億元、10億元的企業分別有88家、2573家,營業收入總額占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的40%。
(二)結構布局不斷優化。產地初加工覆蓋面擴大。全國近10萬個種養大戶、3萬個農民合作社、2000個家庭農場、4000家龍頭企業,建設了15.6萬座初加工設施,新增初加工能力1000萬噸,果蔬等農產品產后損失率從15%降至6%。精深加工重心下沉。加工企業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中心鎮和物流節點布局,形成生產與加工、科研與產業、企業與農戶銜接配套,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秸稈、稻殼米糠、麥麩、油料餅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被開發成新能源、新材料、新產品,變廢為寶、化害為利,資源得以循環高值梯次利用。產業集群正在形成。2018年,建設了1600多個農產品加工園區(基地),打造552個標準原料基地、集約加工轉化、緊密利益聯結的農業產業強鎮。河南省打造優質原料基地,注重科技創新,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升級,正在由“天下糧倉”向“全國廚房”和“百姓餐桌”邁進。
(三)技術裝備加快升級。營養健康的加工技術快速發展。糧食、果蔬、油料、畜產品、水產品等領域的貯藏保鮮、快速預冷、烘干干燥、冷鏈配送等初加工技術,非熱加工、低溫壓榨、品質調控、可降解包裝材料等精深加工技術,營養成分分離提取、功能產品開發等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相繼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快速應用。智能自動的加工設備升級換代。高效殺菌、無菌包裝、在線檢測、智能控制等國產加工設備快速應用,技術裝備研發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逐步縮小,推進加工工藝技術“鳥槍換炮”生產流程“機器換人”,實現了加工設備研發由“跟跑”向“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重大轉變。
(四)融合發展趨勢明顯。加工企業跨界配置現代產業要素,帶動農業縱向延伸、橫向拓展,構建加工龍頭企業引領、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農戶積極參與的融合發展格局。業態類型豐富多樣。目前,70%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拓展消費體驗、休閑旅游、養生養老、個人定制、電子商務等業務,發展中央廚房、親子體驗、農業科普、數字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2018年,主食加工業營業收入達2萬億元。聯農帶農作用明顯。大力推廣“農戶+合作社+企業”等模式,打造原料生產、加工流通和休閑旅游等產業融合的利益共同體,把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增值收益留給農民。2018年,80%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小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吸納3000萬農民就業,間接帶動1億多原料生產小農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