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個大清早,李雪峰接到“樂村淘”網絡銷售平臺來自四川、貴州等地預訂油桃的訂單,便忙不迭地來到果林里查看油桃長勢。兩個小時里,咨詢、預定各種果品的電話不斷。處理完訂單,李雪峰開始準備縣農業局綠色食品認證續展檢查的資料。不一會兒,他曾指導林下實踐的西南林業大學博士研究生,要前來采集研究試驗樣本……
這是宜良縣耿家營鄉土官村村民李雪峰的日常生活,與大家印象中的“泥腿子”形象大相徑庭。作為昆明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受益者,李雪峰不光將自己的雪峰生態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發展成為擁有1000畝林地面積的“花果山”,同時帶動周邊200余戶種植戶,傳播農業科學技術,一同脫貧致富。
農產品網絡銷量占總銷量的50%,所有生產組員全部被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這別說在宜良縣,在省里也是一件稀罕事。李雪峰打開手機,里面不斷彈出訂單咨詢的對話框,微信朋友圈里留言提示的數字不斷上漲。打開“樂村淘”,頁面顯示一箱2.5公斤重的棗售價近200元,平均每公斤80元左右,而市面上普通棗的價格一般不會超過每公斤30元。
“園區里光棗樹就有80多個品種,園區內棗、梨、桃連續9年通過綠色食品認證,我們不斷試驗、改良,并提高管養技術,淘汰較差品種,才能篩選出口感最好的品種,繼而有了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
2004年,李雪峰在山上栽下第一棵樹。14年時間里,他不斷摸索引進新品種。李雪峰意識到,只有引進新技術和新管理方式,土地才能產生更多效益。由于感覺自身知識儲備不足,近幾年,只要能報上名的培訓,李雪峰幾乎場場不落。2015年,李雪峰參加了宜良縣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隨后的3年多,他從學員變身老師,將農業科技與管理技術傳授給更多的農民。
張菊芬是雪峰生態園果品生產組組長,一開始,她是個“技術盲”,只會拿祖輩傳下來的土辦法管養果園。由于意識到農業科技的重要性,她開始購買書籍,通過不斷自學農業技術,提高自身科技水平。2015年,聽說宜良縣開始組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她便積極參與學習,并與雪峰生態園的十余名生產組員一同獲得了新型職業農民認證。隨著果園產品質量的不斷提升,她不僅成了果品生產組組長,收入水平也逐年提高。
“要經歷條件審核、集中培訓、田間課堂實訓、筆試面試、綜合評議和公示,想要拿到證書可不容易。”2016年,西山區團結街道辦事處養蜂戶王春高在經過15天的系統培訓與參觀學習后,拿到了他的新型職業農民初級證書。王春高和村里其他的同齡人一樣,覺得種地養殖掙不到錢,到了一定年紀便去城里打工。一開始,王春高去鄉里開貨車,不僅危險,收入也不高。2008年,國內的蜂蜜市場開始走俏,王春高聽了家人的勸,回山上開始了他的“土法養蜂”。2016年,鄉里通知王春高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他卻不情愿,村里祖祖輩輩養蜂,還用得著浪費時間培訓嗎?而他的不情愿,在參加完培訓后消失得無影無蹤。“以前割蜜時,把子脾和粉脾順手扔了。一年只能割一兩次,產量也受限。如今科學養蜂,一年可以割4次,如果收獲了冬蜜,不僅產量翻倍,價格也更高。”王春高說。去年王春高的蜂蜜賣到每公斤200多元,還供不應求。今年3月,他又參加了2018年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希望通過專家的科學技術指導,讓產量和技術再上臺階。
“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在于培育。培育并不僅僅是培訓,而是通過培訓+認定+政策扶持,來培養一批綜合素質好、生產技能強、經營水平高的新型職業農民。”昆明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校長胡滇碧介紹,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根本途徑。隨著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務農勞動力數量大幅減少,“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成為現實難題。這就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引一大批年輕人務農創業,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
截至目前,昆明共有7400余名農民接受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并已有60余人獲得了高級職業農民認證。《“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數量將達到2000萬。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過35%。根據市委、市政府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目標,到2020年,全市將達到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萬人的工作目標,到那時,讓農民成為有奔頭、令人羨慕的職業這一目標,將不再是夢想。
記者達娃·梅朵 任翊翔 (昆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