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看,茶葉都有當之無愧的理由成為彩云之南的一張響亮名片。事實上,云南也正在沿著這條道路一路狂奔,千億云茶,就是一段時間內的目標。
云茶一產“病重”、二產“發育不良”、三產“扭曲”。云南應該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有機化、標準化的茶葉種植,通過資本提升農民收益,推進茶葉工業化,培育民眾喝茶新習慣,培養茶產業人才,打造云茶品牌。
今天談云南千億茶產業,不僅僅是云茶發展的技術問題,而是云茶的頂層設計。
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看,茶葉都有當之無愧的理由成為彩云之南的一張響亮名片。事實上,云南也正在沿著這條道路一路狂奔,千億云茶,就是一段時間內的目標。
從去年提出用5年時間打造千億云茶以來,我省成立了加快推進茶葉和核桃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省級10多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舉措開創了多部門聯合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先河,為做大做強云茶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云茶千億產業揚帆破浪正當時,延伸云茶產業鏈,需要政府在科技研發上加大投入。
同時,云茶要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聯手做好茶產業這篇大文章。
產業亟待轉型升級
世界茶業看中國,中國茶業看云南。云南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垂直差異大,是我國茶葉種植的較佳區域和產茶大省,以普洱和滇紅為代表的云茶享譽國內外。
統計顯示,2017年,我省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了620萬畝,產量38.7萬噸,產值突破742億元。云茶直接出口量達到9000噸,直接出口至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雖然云南茶葉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但由于茶農、茶園一家一戶松散型的組織管理模式,已經嚴重阻礙茶產業的發展。
此外,由于管理粗放、不統一、不規范,一家一戶茶農原料的輸入性風險,也給制茶企業帶來了巨大隱患。
為解決這個問題,業內人士建議,應把龍頭企業、茶葉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通過股份制等形成一個經營實體,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去年11月發布的《云南省茶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提出,5年打造新時代千億云茶大產業,以普洱茶、滇紅茶、滇綠茶為重點,構建茶產業、茶經濟、茶生態、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進、協調發展的現代茶產業體系。
省農業廳茶葉產業處處長王興源介紹,云南將做優茶產業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實現一、二、三產協調、融合發展,加大出口工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千億云茶。
最近幾天,勐海陳臻號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龍奔赴惠州、深圳、廣州和上海等地,考察了解當地茶葉市場行情,為企業產品進一步加大力度走出去尋找突破點。
“外界對云南的茶葉認知度并不低,但是我們缺乏的是強有力的宣傳和銷售。”陳龍告訴本報記者,企業應該思考怎樣做好品質,出去了解市場需求,做好一個好的盈利模式。
他的看法是,市場真正需要一個個腳踏實地的茶企,這樣對上下游都有利,茶市場才會穩定,才真正健康。
建立顧客的持久忠誠度
去年入春以來,我省加大品牌宣傳,加強技術指導,春茶總體上保持了面積穩定、產量略增、單價上揚、產值增加、茶農增收的良好發展態勢。
去年7月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上,各大品牌茶企紛紛推出親民價位的產品。
展會現場,不少市民滿載而歸,這與以往茶博會上,動輒上千上萬的普洱茶是焦點,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形成鮮明對比。
從線上到線下,再到展會,云茶中低端大眾品飲消費激增,這表明云茶的市場認可度明顯提升,除專業的高端品飲人群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認可云茶。
近幾年,云南眾多茶企、茶商和茶農們嘗試借助互聯網營銷、管控、服務,開啟了茶產業“互聯網+云茶”的新探索,對提升云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起到了較好作用。
然而,云茶企業電商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在供應鏈整合及客戶服務體系上仍顯不足,許多茶企電商在競價過程中以低價取量,規模體量還不大。
“茶企或者其銷售終端如果想轉型成功,營銷模式將是核心。茶企的營銷模式包括6大模塊:盈利模式、消費定位、產品組合、產品推廣、產品銷售。”
在云南古邦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興看來,排在第一位的是盈利模式,也就是茶企或者其銷售終端如何賺錢。對于茶企、茶店來說,這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實際上,茶葉能否真正賣給消費者以實現贏利,導購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無論品牌知名度有多高,無論促銷活動有多給力,如果導購不具備技巧,就無法讓顧客有一次愉快的終端體驗,茶葉產品銷售的成交率就會低。
劉興認為,茶行業終端銷售人員的職能也由茶藝表演型、送貨型轉為營銷型。銷售人員需要掌握懂得挖掘顧客需求、引導顧客正確消費、化解顧客不同異議、促進成交、提高客單價的技能,才會建立顧客的持久忠誠度。
在消費市場上和深加工上發力
在去年12月召開的“2017年云茶產業形勢分析及2018年云茶推廣計劃工作”座談會上,多個州市(縣)茶葉主管部門和多家知名茶企負責人出席座談會。省農業廳茶葉產業辦相關負責人在會上透露, 2017年省里投入的專項資金為歷年最多。
省政協原副主席、高級農藝師陳勛儒表示,世界和中國的茶產能均過剩30萬噸左右,云茶普洱亦有產能過剩現象。云茶還面臨著小、散、弱的困境,需要大整合。
陳勛儒認為,云茶是云南扶貧產業和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集中打造普洱和滇紅兩大品牌,在茶葉加工和消費上做文章,去除過剩產能,引導民眾建立普洱茶喝而不藏的觀念,并加強質量監管。
滇紅集團董事長王天權稱,云茶一產“病重”、二產“發育不良”、三產“扭曲”。云南應該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有機化、標準化的茶葉種植,通過資本提升農民收益,推進茶葉工業化,培育民眾喝茶新習慣,培養茶產業人才,打造云茶品牌。
“去產能是瘦身前行,而不是回到過去。”云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徐亞和建議,云南近幾年應將茶產量限定在37-38萬噸,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引導輿情,擴大喝茶人口基數。
“云茶是有‘靈魂’的,其蘊含的茶文化、圖騰文化意蘊豐富。打造云茶產業,應整合此類茶文化符號統一對外宣傳。”
徐亞和說,云茶去產能不應在生產環節來做文章,而應該在消費市場上和深加工上發力。如果喝茶的人越來越多,深加工的茶葉衍生產品越來越多,則產能過剩是不會存在的。
在云南大學生物系教授高照云看來,茶產業最大的問題不再是如何拓展種植面積,而是如何將云南優質茶葉銷售到世界各地。如何宣傳云茶,關鍵是了解真實的普洱茶庫存量。
根據農業部提供的信息顯示,去年全國有10%的茶葉過剩。盡管產銷兩旺,云南春茶價格也出現明顯上揚趨勢,但也有少部分區域茶不好賣的情況。
未來,如何規劃云茶產業的種植面積、銷售渠道等成為關鍵。要站在產業互聯的角度去拓展云茶產業,將云南獨特的優勢資源轉化為優質農產品,進一步擴大其銷售范圍。
合力打造品牌并參與國際競爭
“云茶產業要加強品牌引領作用,打造品牌的微笑曲線,讓云茶價值向高端攀升。”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認為,打造品牌的同時注重打造產業集群,聚合有影響力的云茶品牌,合力打造并參與國際競爭。”
省農業廳廳長王敏正此前介紹,2017年云茶產業品牌建設邁出了新步伐。“普洱茶”公共品牌價值達60億元,躍居全國第一,被評為“中國茶葉十大區域公用品牌”;“滇紅茶”公共品牌價值達18億元,被評為“中國茶葉優秀品牌”。勐海縣、鳳慶縣先后建成“全國普洱茶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全國滇紅茶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云茶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
本報記者注意到,我省將緊緊圍繞“千億云茶”發展目標不動搖,堅持以推進云茶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繼續在“綠色、優質、健康”六字上深挖潛力、做好文章。
推進“綠色化”就是以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和高標準生態茶園建設為抓手,開展“有機茶培育基地”認證認定,推動云南茶產業綠色發展,將云南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茶生產基地。
推進“優質化”就是制定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強化“三品一標”認證認定,圍繞云茶的獨特優勢和特點,強化科技支撐,不斷提升“云茶”品質。
推進“健康化”就是樹立發展環境要健康、加工工藝要健康、存儲環境要健康、文化宣傳要健康、品牌打造要健康的理念,推動云茶產業健康發展。
“品牌國際化”發展戰略是云茶產業做強做大的最好選擇。云茶產業龍頭企業在實施“品牌國際化”發展戰略的進程中,最大的障礙是原料基地源頭的質量安全問題,由于國際市場歐盟標準高,茶葉行業龍頭企業錯失了很多“走出去”的機會。
云南的特色農產品要產業化,產業要企業化,企業要品牌化,品牌要市場化,才能打造形成千億產業。
以茶產業為例,正是因為茶葉產業集約化程度低,質量標準不統一等原因,才導致茶企規模做不大。
有業內人士認為,云南茶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但現在大多茶企沒有品牌產品,都是用農副產品直接面對市場,只能叫做原料供應商。
王天權說,茶葉靠分散式、家庭作坊式的種植是不行的。品牌一定要市場化,云南白藥就是品牌市場化的典范,可以作為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典范。
像打造云煙一樣打造云茶
“今天談云南千億茶產業,不僅僅是云茶發展的技術問題,而是云茶的頂層設計。”龍潤集團董事長焦家良認為,云茶若不能在全國茶產業中迅速占位,將錯過窗口期,被擠出市場,成為中國茶的原料生產基地。
在他看來,作為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云南,完全有能力突破1000億產值,支撐起一個市值超千億的茶業上市公司。
王天權去年在柏林參加世界上最大食品博覽會時發現,中國的食品加工企業被邊緣化,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食品加工跟不上歐盟標準,特別是茶葉行業的工業化程度很低。
“我們的茶葉加工更多的是家庭作坊,其產品只能以傳統的農產品方式提供給消費者,產業集中度不高,所以做不大,也做不強。”
在王天權看來,云茶要突破1000億產值,要拿出像當年舉全省之力打造云煙產業一樣的力度和舉措來,才能取得突破和成功。他的這一看法與焦家良的觀點不謀而合。
焦家良也認為,針對云茶產業“產量大、產地多;有品類,少品牌;粗放多,精深少;茶企多,效益少”的突出問題,要拿出像當年舉全省之力,打造云煙產業一樣的力度和舉措,打造云茶產業。
六大茶山董事長阮殿蓉說,從1998年到2018年的這20年,是云南茶產業飛速發展的20年。她現在正在做茶葉資源共享的事情,目的就是讓大家真正共享到茶產業帶來的機遇和發展成果,讓茶農得到更多實惠。
銀鵬集團董事長耿聰的看法是,云南有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云茶產業和云茶文化打造過程中,可加以融入和突破,從而打好茶旅文化這張牌。
如何用茶文化來促進茶產業的發展?耿聰表示,我省是旅游大省,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將我們的茶旅文化、茶旅經濟提升一個層次。除了旅游和煙草,云茶也是一個支柱產業,這三大產業應該是云南經濟發展的重頭戲。
據云南經濟日報 孟 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