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云南農村改革成就綜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做強高原特色農業”的殷殷囑托,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為引領,聚焦“1+10+3”重點產業,持續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探索創新舉措,推動“三農”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云南農產品深受市場青睞,蔬菜銷往全國150個大中城市和40多個國家和地區,鮮切花產量全球人均2枝以上,堅果和咖啡產量分別占全國的79%和98%,三七、燈盞花、滇重樓等中藥材占全國供應量的90%以上。圖為紅河草壩現代農業產業園。李瀏健男/攝
科學定位發展戰略
立足云南資源稟賦優勢特色,堅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以建設特色農業強省為目標,持續發展壯大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共享農業,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全省農業經濟總量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11年的1396.6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4012.2億元,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茶葉、鮮切花、中藥材、咖啡、堅果、煙草、橡膠等種植面積和產量及肉牛存欄數量穩居全國第1位。
陽光下的咖啡豆。普洱市委宣傳部 供圖
持續優化產業結構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出臺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傾力解決農業產業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品牌打造等短板問題,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47%以上,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3%。已建設花卉、高原蔬菜、云嶺肉牛等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43個國家級產業強鎮、523個農產品產地市場、17個冷鏈設施產業集群,農產品市場產銷體系逐步完善。
推動三產融合發展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接一連三”的帶動作用,把新理念、新技術、新經營管理模式導入農業“第一車間”,推進傳統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全省農業經營主體總數達17.1萬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367戶,居全國第4位。實施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出臺“茶十條”、“咖六條”、“奶六條”等政策措施,印發了茶葉、花卉、中藥材、核桃、食用菌等7個產業三年行動工作方案,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1.4萬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從2011年的0.55∶1提升到2023年的2.2∶1。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數量居全國第1位,綠色食品認證產品數量居全國第7位,有機農產品認證數量居全國第2位。
孟連農戶采摘牛油果。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攝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系統梳理孟連牛油果“334”、蒙自藍莓“622”、會澤“三個組織起來”等聯農帶農10種利益聯結模式,相關模式在全國范圍內被推介。高原特色農業已成為縣域經濟重要支柱產業,花卉、蔬菜、茶葉三大產業,分別帶動了全省60萬、400萬、440萬農民就業,人均增收千元甚至萬元,100%的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的4722元提高到2023年的16361元,增長2.46倍。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我省三年行動方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見效,過去兩年共創建200個綠美鄉鎮、400個省級綠美村莊,目前全省“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達63個,“美麗鄉村”正在向“美麗經濟”精彩蝶變。
2023年,?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壩鎮以“622”模式發展藍莓家庭農場62個,帶動10個村62戶村民創收620萬元以上。圖為工人在進行藍莓分揀裝盒。陳華英/攝
著力提高科技水平
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通過科技賦能讓鄉村產業強起來,通過改革讓農村資源活起來。培育出水稻、玉米、馬鈴薯、甘蔗、花卉、肉牛羊等一批新品種,全力打造“滇系”品牌。深化科研推廣服務體制改革,創建云南種業聯合實驗室、云南特色的科技小院和院士工作站,“云嶺農科110”創新服務平臺上線運行。連續3年承擔并圓滿完成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試點任務,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
不斷優化管理服務
圍繞“1+10+3”重點產業構建起一套全方位貫通、全要素保障、全產業鏈支持、全領域覆蓋的政策體系,聚焦“種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農業+旅游、數字農業”六項重點工作,實行以“一個產業一個工作組、一個專家組、一個三年行動或支持政策、一批基地、一批龍頭企業、一個調度機制”為內容的“六個一”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堵點難點問題。精準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其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73戶,實現全省州(市)全覆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310戶,覆蓋128個縣(市、區);縣級以上龍頭企業7367戶,對涉農行政村的覆蓋率達85%。深入落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產投資獎補和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強化農業生物性資產、設施等抵押擔保探索突破,有效推動金融資金更多流向農村地區。
來源:云嶺之窗